商会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 新闻详情

商会:咱们商人有力量

2017-10-20 16:36 来源:中国商会杂志

1905年,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激进的年份。朝廷以令人炫目的速度推出了各项变革,涉及政治、社会和财经等诸多方面,其力度之大、范围之广、震撼之强早已远远超出百日维新时期提出的所有内容。然而,正如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言,“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,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”。

随着商部的成立,商业的立法也随之展开,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,清政府终于放开了对商人阶层的压制,转而给予商人应有的支持。面对立宪派、革命派和摇摆迟疑的朝廷执政者,商人阶层在这时还没有构成一支独立的力量,但是他们是有实力的,他们的选择影响着历史的走向。

商部的新举措

1903年7月,朝廷专门设立了商部,作为中央政府制定商事法及相关法律的主要机构,下属设立了商务局、劝业道、商律馆、商报馆、公司注册局、商标局等各级商务行政机构,张謇等商界名流被延聘为商部顾问官。随着商部的成立,现代商法诞生了。这一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商人阶级的兴起,商人在清末的最后一刻达到了前台,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1904年1月,商部颁布《钦定大清商律》,包括《商人通例》9条和《公司律》131条,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。此后,商部又颁布实施《商会简明章程》等一系列商事法规,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整的商法体系,意味着中国公司由沿袭千年的特许主义,进入了现代商业的准则主义。自《公司律》等法律出台后,中国有了正式的公司数量统计。据张忠民在《艰难的变迁——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》一书中的计算,1905-1910年间,年均设厂数分别超过洋务运动30年间所设厂数的20多倍与甲午战争后的2.5倍,投资额分别超过5.7倍与2.9倍。民间投资范围也更为广泛,除原有的缫丝、棉纺、火柴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外,烟草、肥皂、电灯、玻璃、锅炉、铅笔、化工等产业也有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。股份制公司到1911年时已达977家。

朝廷给商人“戴帽子”


为了表达重视商业的决心,朝廷算是费尽了脑筋。虽然朝廷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银子,但还是可以送出一大堆的“帽子”,支持商人。在专门公布的《奖励公司章程》中就明确写着,“现在朝廷重视商政,破除成见”,于是规定,奖励之大小视集股之多少而定,集股5000万元以上者,奖予商部头等顾问官职,并加一品顶戴;集股2000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、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,1000万元以上封男爵,500万元以上、800万元以下者,则奖予商部四等顾问官,加四品顶戴。一个叫张振勋的商人因集资招股和捐献“贡献尤大”,被授予侍郎衔三品京堂候补、考察外埠商务大臣、太仆寺卿。这种重商政策,自秦始皇以降,千年一见。


民国学者杨杏佛曾感叹地说:“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,李鸿章不过伯爵,其余百战功臣,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,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办实业之工商,一扫数千年贱商之陋习,斯诚稀世之创举。”这种用行政等级“吸引”和“奖励”企业家的行为,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,百年以后仍屡试不爽。

商会:组织起来的商人集团


虞洽卿个人的影响力毕竟有限,但是如果商人组织起来,成立了商会就不一样了。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,进一步刺激了商人阶层参与政治的志趣。各种商团、商会在晚清民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。各行业的资本家通过商会这一枢纽机构,凝聚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,各商会之间遇事即遥相呼应、协调行动,由此得以产生前所未有的“登高一呼,众山皆应之势”。晚清最早的商业组织是成立于1902年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。1904年,《商会简明章程》颁布后,各地商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


在朝廷的鼓励下,全国各省会和商业繁荣地区设立了商务总会,中小城市设立商务分会,村镇设立商务公所。商会有处理商务诉讼的职权,负责调查商情,处理破产和诈骗,受理设立公所、申请专利、进行文契债券的公证等职责,部分地承担了政府的经济管理功能。随着各地、各市镇商会的组建,商业势力得以聚集,并从此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公共力量。


工商业最为发达的上海,虽未成立市民公社,但却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城市建设的市政机构——城厢内外总工程局,上海商会在这个机构中也拥有相当的势力。


1905年,上海组建“城厢内外总工程局”,一经创立即以一个初具规模、较为完备的地方自治团体面貌出现。它承担了包括学务、卫生、治安、户籍管理、道路工程、城市建设、农工商务、公用事业、慈善赈济、财政税收以及其他本来应归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项事务。


清末还有许多商会创办了实业学堂和报刊杂志。由于资料掌握尚不完全,目前仅知天津商会创办了中等商业学堂、苏州商会主办了实业学堂、长沙商会主办了唯一学堂、上海商会创办了商业学校以及江西商会主办的商徒启智学堂。此外,江苏梅里和川沙商务分会,也曾主办初等商业学堂。报刊杂志有:《天津商报》、《广州总商会报》、《重庆商会公报》和《济南商会日报》。商会独自兴办实业学堂、创办报刊杂志,广泛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瞩目,其社会影响也随之进一步扩大。1907年,全国80个重要城市的商会代表聚集上海,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,全国商会呼吸相关,连成一体。
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,商会实际上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大权。

张静江支持孙中山革命

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,企业家阶层是保守的,他们反对动荡,非万不得已,是绝不会选择革命的。


到1905年,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已经10年。多年以来,他一直为革命筹措经费,而为他提供资金支持的绝大多数是海外华侨,国内著名的大商人虽然有同情孙文的,却很少有实际的资助。唯一稍有知名度的资助者是浙江的张静江,他是南浔“四象”之一张家后代。自胡雪岩与外国商人豪赌蚕丝失败之后,与之结盟的南浔巨豪元气大伤。张家当时在国内少有实业,张静江的财富来自他在法国巴黎的贸易公司,其主要生意是把中国的珍贵文物私贩到国外销售。


1905年冬天,28岁的张静江在一艘海轮上邂逅孙中山。民国元老、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的胡汉民回忆了这段很富戏剧性的故事。当时,孙中山有戒心,回避张静江。不意张静江在甲板上拦住孙中山,说:“你不要瞒我,我知道你是孙文,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,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!”会谈之后双方有了更深的了解,两人约定,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,孙中山可拍电报给张静江,并约定暗号,如拍“A”字即是1万元;如拍“B”字即2万元;“C”字则3万元,依此类推即是。孙中山将张静江的地址记在了小本子上,当时并未很在意。两年后,孙中山在河内计划发动起义时,经费没有保障,他忽然想起了张静江,于是对胡汉民说:“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个怪人,脚微跷,说要帮助革命,约定三个字,第一字即1万元,第二字为2万元,我怕此人是清廷的侦探。”胡汉民听了则说:“反正横竖不亏本,拍个电报试试又有何妨?”于是孙中山按张静江留下的地址拍第一个字的电报,不多时果真1万元汇到了,孙中山喜出望外。从那以后,张静江成了孙中山最重要的“金主”之一。他后来当过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、浙江省省长等要职,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孙中山亲自提名他为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,“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”。

商人向宪政的最后冲锋

从1905年到1910年,企业家阶层一直是立宪运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。虽然推动清廷立宪是时代大势,却也要冒无穷的风险。朝中洋务派出身的大员往往顾忌身份,对喜怒无常的慈禧颇有忌惮,不敢出头领衔。维新派的康梁诸人,虽然名望很高,有极大的舆论引导能力,但是在地方上则没有根基,而且缺乏资金,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实际行动。于是,多金而理念超前的企业家集团成了唯一的可能。


当时最热烈的立宪运动发生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上海、江浙一带,而领袖就是“状元企业家”张謇。随着纱厂的成功,张謇的声望己达顶点。1903年商部成立后,他被任命为“商部头等顾问官”,俨然就是官方认可的商界最高领袖。连袁世凯也写信给张謇,用十分自谦的口吻说:“各国立宪之初,必有英绝领袖者作为学说,倡导国民,公凤学高才,义无多让,鄙人不敏,愿为前驱。”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,1906年9月1日,慈禧终于下达了“预备立宪诏书”。


在上海的示范下,湖北宪政准备会、湖南宪法政分会、广东粤尚自治会、贵州宪政预备会和自治学社等先后成立,梁启超在日本成立政闻社,杨度等人则在东京组织宪政讲习会。另外,在天津和江苏南京、无锡、常州、扬州、镇江,以及上海松江等地都举行了立宪庆贺会。在1907年5月,天津甚至还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市政选举。在袁世凯的主导下,12461人参与投票,选举产生了“天津县议事会”,负责辅助政府处理地方兴办教育、征税、市政建设、公益事业、移风易俗等事宜。盐商李士铭被选为议长。


但是,正当商人集团高歌猛进的时候,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给了他们当头棒喝,参政热情一落千丈。正如托克维尔所言,“随着手铐的去除,剩下的脚镣往往会变得百倍的不能容忍”。商人在获得承认之后,发现自己的政治地位仍然处于一种“悲惨”之中,而在拥有颠覆性的力量之后,他们的这种“悲惨”心情就转化成为了清政府的“悲剧”下场。

想了解更多商会咨询么?详情请关注问问我商会大全哟!

网站:http://www.shanghuiwww.com/Article/index/category/blog.html